您当前的位置:论著出版

《为夜的逻辑而哭 - 从辛波斯卡诗歌<圣殇图>说起》

发表时间:2020-01-17  阅读次数:1220

 作者:周东生    《江苏法制报》2014年第5019期


一个人,若遇见开始便可料定结局,欢乐时有泪痕,苦难时有微笑,一定具有诗人的气质。辛波斯卡就是这样的人,她是波兰20世纪最伟大的女诗人,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,她的每一篇诗作都散发着时间与空间的波影。“在广播时她念了他最后的一封信/在电视上她哼唱了旧日的摇篮曲/有一回,她还在电视中演出,流泪/因为弧光灯太强。是的,回忆感动了她/你可以站起来。致谢。道别。离去/与下一批观光客擦身而过”。这是辛波斯卡诗作《圣殇图》里的诗句,诗人以同情又略带嘲讽的语调,将政治受难母亲塑造成媒体的受害者。因为儿子的殉难,这个母亲必须时刻迎接各色人群的探询,一遍遍地回忆子弹齐发的声音,回忆监狱的高墙与铁网,麻木地重复,日子久了,自己的故事似乎也成为了别人的故事。在回忆时她流了泪,但不知道是回忆感动了自己,还是因为弧光灯太强的缘故,这个故事是多么值得玩味与思考。

海涅有诗句:这只是个序曲。是的,一切都有序曲。夜是昼的序曲,暴力是谎言的序曲。而当苦难的序曲慢慢铺陈开来,人们总是喜欢从中寻找噱头,人人都想成为导演,各自编着无厘头的讽刺剧情,发扬娱乐至死的精神,将别人的苦难进行一次次的剪辑、拷贝和发行,让苦难与尊严成为娱乐的重复,如同诗歌中受难者的母亲。这样时重复一直在上演,记忆中某年的1213日上午,南京城的警报声此起彼伏、摄人心魄,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。就在警报声催肝裂肺的一刻,央视四套正播放着《同一首歌·走进日本》中日娱乐界的精英借助央视这个国家级平台手牵手演绎了一出“王子与灰姑娘”的童话故事;看着那些用蹩脚中文唱《茉莉花》的日本“优客”,多少ED综合症患者呈现着醉梦青楼般的亢奋。多少人的灵魂之舟,就这样不可抑制地抛锚在流氓文化与谄媚文化的暗礁上。

前不久,有媒体报道了某地法院审理一起父亲为女儿治病而实施盗窃的案件,法官当庭宣判被告人缓刑后,为体现人性化办案,同意安排父女见面。当身穿囚服,戴着手铸的父亲出现在女儿面前,这个年仅四岁,天天念叨爸爸的乖巧的小女孩却吓坏了,紧紧搂着爷爷的脖子。报道中还附了一张照片,父亲的脸色满是惶恐和惭愧。如果说女儿生病无钱医治是苦难,父亲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是苦难,那么这一出会见又该怎么定义?我们当然不能否认法官的情怀,疑问是在年幼的女儿面前,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将这个被告人父亲的囚衣脱下、手铐打开,让法警远离一点?会见的那一刻,我们认同的到底是他的被告人身份,还是他的父亲身份?简单的人性关怀,干万别让人以为是复杂不堪的“施舍”绑架,即便是体现我们良善的一面,也不要被评价为“好心的嚣张与跋扈”。

这个世界就是这样。有人伤心地哭了,有人会心地笑了。哭的时候你看不见,笑的时候都看得见。夜莺只在夜晚歌唱吗?不知道。夜的逻辑是掩饰光芒与弥漫黑暗,呈现出一派神秘与诡异,预示着不可告人与利益交换。良知与同情会为夜的逻辑而哭泣。好在,夜也有夜的使命,它的使命是迎接光明!




025-58711688